1 整体就业现状
预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将达到1179万,比上一年增加了21万人。随着用人单位对招聘的要求不断增多和提高,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然而,面对这一新形势,许多毕业生展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在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中,高校毕业生需要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职业规划的制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同时,高校和社会各界也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No.1
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
从近年来的大学生招生人数来看,未来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仍将持续扩大。
No.2
企业看重毕业生因素有哪些?
企业在评估毕业生时会考虑多个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毕业生的实习经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这些经验能够体现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紧随其后的是毕业生的专业背景与应聘岗位的契合度,这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发挥专业优势。此外,企业也非常看重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这包括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2专业与行业需求
在当前就业市场中,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特别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互联网行业以其快速发展和创新需求,对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招聘需求一直高居不下,显示出明显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制造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
No.1
互联网行业需求遥遥领先
在2024年第一季度,校招市场上新发布的职位中,IT/互联网/游戏行业以显著优势位居需求榜首,紧随其后的是电子/通信/半导体行业。专业服务和金融行业也表现出较强的招聘需求,而机械/制造行业同样展现出稳健的人才需求增长。这五大行业合计占据了市场需求的56.8%,反映出这些领域对应届毕业生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
IT/互联网/游戏行业毕业生需求旺盛,近年来一直处于各行业的首位。
No.2
制造业需求稳中有升
2024年Q1新发校招职位同比增长的细分行业TOP10分别是整车制造、旅游、家具/家居、农/林/牧/渔、电力/热力/燃气/水务、建材、服装/纺织/皮革、家电、保险、石化。
从毕业生投递角度分析: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和汽车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No.3
工商管理专业最受欢迎
就用人单位主动开聊的毕业生专业前 20 名而言,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垂青。
值得留意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在市场上的需求持续攀升,这表明该专业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在当下的就业市场里具备颇高的价值与吸引力。
3毕业生择业意向
稳定职位的需求仍旧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人们对于灵活就业以及新职业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提升。新一线城市已然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优先选择之地,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大。
No.1
关注企业前景和个人发展
调研结果表明,薪资福利、稳定性及安全感、通勤距离乃是毕业生进行择业时所考虑的三个关键要素。
通过对比 2023 届和 2024 届毕业生的调研结果能够发现,毕业生愈发关注企业前景和个人发展,相较而言,工作城市和离老家近等因素的重要程度正在降低。
No.2
求稳仍是求职主基调
2024届毕业生最想去的是央/国企,占比为48.04%。央/国企对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比20.55%。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吸引毕业生的原因主要也是稳定性
No.3
向“新”而行
毕业生对灵活就业接受程度高且自媒体较受欢迎,同时青睐职业教育类、潮玩经济类、数字职业类等新职业
No.4
热搜企业Top50
2024届高校毕业生更关注高科技公司、车企、外企;如华为、比亚迪、西门子、哔哩哔哩、小米、腾讯、京东、特斯拉、网易等。
No.5
地区吸引力
从人才投递来看,新一线城市成为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区域,其次为一线城市,占比分别为37%和35.6%。
同时,长三角和粤港澳对毕业生吸引力持续增强,投递长三角的毕业生占比达27.9%,粤港澳的占比达21.3%。
经济发展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根本动力,经济强市释放更多毕业生就业机会。从新发校招职位来看,2024年Q1新发校招职位TOP10城市同样是GDP十强城市。
4
毕业生求职心态
No.1
求职目标迷茫的毕业生占比上升
调研结果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求职目标明确占63.7%。相较于2023届毕业生,没有明确求职目标或者迷茫的毕业生占比略有上升,从33.94%上升为36.26%。
No.2
毕业生求职更加积极主动
2024届毕业生求职态度比较积极主动,认同“先就业再择业”的毕业生占比74.36%。毕业生中拥有1段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占比93.53%。
毕业生为求职会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其中实习、参加就业指导、学习行业和职场知识、向前辈取经等是最常见的方式方法。
- 日本手足口病迅速蔓延 36个地区指标超警戒值 日本卫生机构发布的最新 2024-07-11